疫情来临时的德国应对

期次:第2085期    作者:□边冶涵 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在读博士(海洋生命学院2013届本科毕业生)   查看:38


回想这进入2020年的七十多天,恍如隔世。从没想过会如此真实地见证一个病毒传染的威力,也未想过会在中国举全国之力抗击病毒初现曙光时,全球疫情爆发,将“抗疫”拖向了持久战的可能。

我在德国求学,虽未身在国内,却时时刻刻看那指数增长的数字,心惊肉跳,方觉课本上传染病相关的知识具化在现实中是如此震撼。联想到数字背后一个个的人,一个个家庭,曾翘首企盼如今却不忍触碰的春节,不禁伤怀。而正是这份感伤,让我盼着在病例出现在其他国家时,他们能靠着中国奋力拼下的时间和经验能尽早把握防控的黄金时期。可事实不如人愿,我一天天看着欧洲重蹈覆辙的感染数捶胸顿足。然而埋怨也罢,一番下来,做为局内人兼局外人的我,站在国内国外独特的时间与空间的视角上,感觉自己对世界的认知多了一些。传染病防控方法简单明了: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然而知易行难,生物措施的执行背后纠缠着错综复杂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因素。各国国情不同,必然对策不同,潜在的最优方案也会有差异。

德国最早出现的新冠病例来自于1月国际间的商业交流,隔离做得很及时,感染只局限在小范围的密切接触人群。由此推想德国一月份时已有相关应急对策。然而2月中旬,整个事态发生了变化。北威州有狂欢节的传统,是当地很重要的文化活动,大家为此会隆重地早早筹备,长达一周地与亲朋好友聚会喝酒庆祝,而在狂欢节当天还会有花车游行,人潮涌动。这为病毒扩散提供了可乘之机,海因斯贝格城由此爆发了较大范围的集中感染,涉及感染人员的学校纷纷停课。随后德国各地陆续涌现病例,很多因在意大利等滑雪胜地度假,与病患有过接触。在此期间德国政府并未下令取消大型活动,而如火如荼进行的德甲赛事暗藏隐患。对是否中止赛事,德国境内曾进行过很多讨论,但德国对足球的热爱让中止之事暂时搁置。而后,感染病例不断增长。时隔狂欢节疫情爆发两周后,各地取消1000人以上活动。三周后7000多人感染,各学校停课,剧院、电影院、博物馆、酒吧、舞厅、健身房等娱乐健身场所关停,大型购物场所限流,边境部分封锁,政府鼓励员工在家办公,避免出行。

从简单几个事件中,不难看出文化对疫情的影响,比如狂欢节的大型庆祝活动,一年一度的滑雪季,备受瞩目的足球赛事,消遣娱乐的音乐会与酒吧,都聚集了人群,埋下了感染的隐患。同时,文化也影响着对疫情的处理,毕竟让相对独立又崇尚自由的德国人瞬间放弃爱好或传统习俗并非易事。此外,经济方面也是重要的考虑。德国最早的媒体报道中,一方面在探讨新冠病毒是否真的有巨大危害,另一方面则探讨疫情对经济的冲击和影响会有多深远,要不要冒着经济下滑风险实施人人居家。而大家的反应也很分化,有的觉得新冠病毒与流感类似,大张旗鼓是小题大做;有的觉得要防范,目前做得远不够。而在应对疫情的时间点和对策上,很大程度依赖于政府的行政结构。德国实行联邦制,各联邦州拥有地方自治权力。国家层次只指导推荐相关举措,不具有决定权,具体规定由各州政府内阁会议决定,各地方也拥有话语权。在这种模式下,防控病毒利弊兼有。一方面地方政府更了解情况,更易对症解决,另一方面也会发生例如国家层面一早推荐取消千人以上活动,各联邦州两星期后才陆续颁布此法令的类似事件。而德国作为申根国家与欧盟国家,日常情况下不设防的边境,欧洲各国间的密切人口流动,各国不同的疫情应对方式也为德国及各国的病毒防控提出了挑战。

但不可否认,德国在诊断方面有其章法。疑似病例通过新冠疫情专线报告,及时发现并隔离感染者,并检测与其密切接触人员,无症状或轻症状的感染者居家隔离,重症进入综合医院诊治,一定层面上缓解了医院的压力。德国众多的生物医药化工公司也是疫情中极有力的后盾,比如QIA-GEN公司研发的试剂盒大大保证了此次对新冠病毒的高效快速检测,方便尽早隔离。而在医疗方面,德国的医疗硬件条件和重症病房数量都在国际上属于上游,也值得借鉴。

古人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总体而言,这次疫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契机,来反思平日的生活习惯,改善医疗应急系统的不足,总结流行病的防控经验。当代社会的人类比以往居住得更集中,来往得更频繁,与世界的联系更加密切,而我们面对流行病时也更加脆弱。如何坚守住这一次的新冠病毒防控成绩,保证在下一次大流行面前更迅速更合理地应对,这不只是中国,也是全世界都要思考的问题。当然,希望我们离下一次大流行遥遥无期。敬畏自然,愿草长莺飞,各自平安。

(写于2020年3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