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从青岛迁济南始末

期次:第1654期    作者:●田广渠   查看:759

  山东大学校长徐显明于2010年“两会”期间,向社会宣布了山东大学将在青岛建校区,以探索构建“济南、威海、青岛三地办学的‘山东大学系统’”。消息一出,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不少“老青岛”欣喜地互相转告“山大又回来了”。百年山大长期在青岛办学,荫及一方,1958年又怎么迁济南去了呢?回顾和反思52年前的山大西迁,有很多值得回味之处。
  山东大学百余年的历史上,曾有近30年在青岛办学(1929-1958年)。在这里,曾创造了山大历史上“海洋科学远东第一”、“生物科学全国最好”和“文史见长”的三大美誉,两次辉煌(又称黄金时代)都是在青岛形成的。被大教育家蔡元培力荐的最适合办大学的青岛,给了山大以中兴之机。时至1958年,“大跃进”兴起,“共产风”、“浮夸风”、“冒进风”蔓延,“教育革命”的高潮相伴而来。一年前经过广大教师讨论“不宜迁济”的集体意向被否定,1958年9月16日,山大接到省里电令,要学校派负责人去济南研究迁校事宜,因成仿吾校长到校不久(8月28日到校),由党委副书记张滨黄于18日去济南,省教育厅负责人当面传达了省委关于山东大学迁济南的决定,还领去察看了准备接住的济南东郊洪家楼山东农学院(该校迁泰安)校舍。张滨黄返校后立即向校党委传达省委决定,并研究了迁校具体步骤,9月23日召开全校师生员工大会,传达迁校的计划安排:中文、历史、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六个系迁济南,水产、海洋、地质留在青岛。从传达决定到开始搬迁仅有三天时间。9月26日,山大向济南搬迁开始,9月28日中文、历史两系600多人首批到达济南,国庆节难得放假,至10月24日,山大迁济的最后一批人员和物资到达济南,搬迁任务完成。山大当时运输车辆甚少,在青岛将物资运至火车站,到济南黄台站后将物资运到洪家楼校址,均为四里多路程,全部用肩扛人抬,总计258个车皮的物资,按时完整地运达济南校址。参加运输的同学为此付出了不少心血和汗水。
  偌大的一所全国知名高等学府,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在青岛消失了,所幸水产、海洋、地质学科留在原址,成为宝贵的“星星之火”。次年,即1959年9月1日,以海洋、水产两系为基础成立的山东海洋学院正式独立建院,并开学上课。
  山大迁济后的校舍为山东农学院原校舍,位于济南东郊洪家楼(属历城县),校舍面积约六万平方米,不论教学、科研和生活用房,都缺额甚大,一些仪器设备一时无法安置,随迁家属也只能分批去济,正常教学工作受到影响,省里多次为山大选新址,最后确定将东郊利农庄山东农展馆已征的1080亩地拨归山大建新校,农展馆缓建。1959年,学校立即成立基建委员会,着手规划建新校。省里第一年给基建经费四百万,生活、教学用房在新址陆续开工,孰料遇上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学校基建经费锐减为年110万元,校舍工程处于半停顿状态。新校区建起了几座楼,没有校园围墙,荒草遍地。有位新生回忆说:“老校不老,新校不新,牛车、地排车在校园内穿行,实在没有大学感觉”。山东大学迁济后,相当时期不仅失去了必要的办学物质条件,也失去了相当的人脉。2009年12月17日,徐显明校长在山东大学第二届教职工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痛切地说道:“物资支撑条件不足是制约高水平大学发展进程的一大瓶颈。我校1958年的迁校和‘文革’中的一分为三,至今历史欠账仍无法偿还。”这应该是对52年前的那次迁校所做的历史评说。
  山大由青岛迁济南,还有两个重要的历史背景。其一,1958年,国家教育部根据中央指示精神,下放一批高校归地方领导,原隶属教育部领导的山东大学是其中之一。7月29日,教育部即将此决定电告中共山东省委、省人委,随即进行交接,从9月1日开始,学校在体制上即由山东省教育厅(后为高教局)直接领导。省里令山大迁校自然是职责范围内可以决定的事。省里认为迁济南有四大优点:可以有扩大办学的条件;可以和济南的其他高校相互学习;便于省委和省人委的领导;山东农学院迁泰安后,山大在此处可扩建发展。这四大优点,不管是当时还是现在看,都是似是而非的。1981年3月16日山大校庆座谈会上,吴富恒校长回应校友的询问时说:“穷折腾有两次,一次是迁到济南,一次是文革中的拆散,都是从中央教育部直管划归给省委后,马上就下去。”1961年,山大重归国家教育部领导。其二,早在几年前,(反右派运动之前),对省委、省人委关于山大迁济南的动议,曾在教师和干部中做过酝酿,那时民主空气浓厚,知识分子愿意表达自己的意见。不同意迁济南的理由有以下几条:“(一)青岛环境优美,气候宜人,得天时,占地理,是理想的办学环境。(二)山东大学就是因为设在青岛,专家学者多愿应聘,从而创造了她的“黄金时代”,国内外闻名,迁济南将失去这一优势。(三)培养人才首先在于质量,山东大学在青岛虽然规模不大,但以质见胜,蜚有声誉,这个好的传统一定要保持。(四)应在济南另建综合性大学,山东省人口多于英、法,土地接近日本,再建几所综合大学也不算多,只此一所何必搬来搬去?”上述意见,反映出多数知识分子对迁校的心情。省委对这些意见甚为重视,同意迁校问题缓议。1957年5月,整风反右派斗争开始,一场疾风暴雨式的阶级斗争在全国展开,高等学校是重灾区,山东大学在两三个月之内就划了204名右派,其中一大批著名学者如陆侃如、高兰、束星北等被戴上右派或反革命分子帽子,教师、干部们都噤若寒蝉,谁也不敢对上级指示表达不同意见。在这种政治氛围下,1958年宣布山大迁济南,一纸决定下来后,再也没人提什么意见,三天之内就行动,一个月就搬迁完毕,这一切似乎都顺理成章。迁校时任山大教务长的吴富恒教授回忆说:“山大搬了以后,省里就马上成立海洋学院,我们都不知道,我去参加海洋学院的开学典礼很难过。学生还称我为吴教务长,其实我得作为兄弟院校来祝贺。”连吴富恒这样的学校上层领导都难以表达意见,何况一般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