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洋生命学院优秀本科生成了专业课助教

    海洋生命学院优秀本科生成了专业课助教搭建师生之桥 促进教学相长 本报讯 自2018年春季学期开始,在时任学院党委副书记于杰的指导带领下,海洋生命学院开始选聘成绩优异的高年级本科学生担任专业课程助教,协助任课老师开展教学相关的辅助性工作。助教的主要工作任务是协助任课老师完成课堂上的教学任务,包括课前准备、课堂点名,辅导学生进行课后答疑和习题讲解,同时协助老师完成作业批改、记录学生成绩等方面的任务。助教的配备看似是给老师减负,实际是在助教的协助下,让任课老师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思考在本科教学改革的大环境下,如何不断完善、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本质上是在给老师“增负”。植物生物学课任课教师宫相忠说,植物生物学是学生入校后的第一门专业课,是开启生物学研究的基础性课程,知识点繁多并且琐碎。以前的植生课堂只有期中测试和期末考试,很难在日常检测出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自从有了助教后,构建课堂“精细化”教学的初步设想得以落实,每一个章节都可以实现章节测验、成绩反馈和难点答疑,课下助教可以一对一地给每一名学生反馈错误问题,课上留给助教“五分钟”,为全体同学讲解难点和重点问题,切实帮助学生打好专业基础,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老师,这是生化课六次章节自测的总成绩,低于90分可能期末就要挂科了”“老师,王某某已经2次作业没有交了,我找过他,他还是不交”生物化学课程助教积极向辅导员老师反馈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情况。学期中期,每一名助教都会整理好本班同学的学习情况分析,并重点整理出后进生的名单,一同报送给任课老师和辅导员老师,全方位、全过程关注学生成长。学业困难和学业问题学生的督导一直是辅导员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尽管辅导员会经常进课堂、谈心谈话,但很难兼顾到每一名学生,学业督促工作开展缺少着力点。助教就如同是第一课堂上的“信使”,总能第一时间将学生的学习情况“通风报信”给辅导员老师,成为“两个课堂”之间的桥梁,辅导员老师及时介入,找准学生学习动力不足、成绩不理想的内在原因,积极与任课老师和家长沟通,全方位帮助学生成长和进步。对于学生而言,助教既是和蔼可亲的学长学姐,又是严格严肃的“小老师”。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学习问题,学生总能第一时间向助教请教,对于课堂学习中的需求,也更愿意通过助教向任课老师反馈,助教和同学们之间就像是亲密无间的朋友,畅谈无阻;课堂上,助教又如同老师一样,为提升同学们的课堂学习效果绞尽脑汁,第一次上课时的课程学习计划指导、课后的集体答疑、一对一辅导,助教总能交上意料之外的答卷。对于助教本身,这份工作经历更是不一样的体验。在为老师和同学们服务的同时,巩固了自己的专业知识学习,基础课程的再次学习可以让自己温故而知新,拓展性专业课程的学习可以让自身的专业知识向纵深发展。在工作过程中,助教更是体会到了做老师的不易,微生物学课程助教王倩说:“在回答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时,我时刻保持高度的责任心,保证自己的每一句解释、每一次答复都准确无误,生怕误导了同学们。”(伍玥琪)

  • 赵传湖:学生的心 课程的命

    赵传湖:学生的心 课程的命 “无论哪门课程,具有怎样的定位,学生的学习效果是根本。”说起课程教学,海洋与大气学院赵传湖老师颇有体会。他认为,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课程。教师是否在认真上课,学生通过几次课就能很好地感知,教师在课堂上拿出了应有的责任心和态度,很多学生可能会受到这种精神的带动而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尊重了学生,学生才会从心底热爱老师和课堂。“学生的心,课程的命”,这是赵传湖在接受采访时,频频提及的一句话。他在2018年秋季学期承担的“科学认识天气”课程是一门地球科学类的通识课,授课中就紧紧抓住了来自不同学科背景学生的“心”,从而也就一下子把住了这门课的命脉。“课程实践中教师是基础,学生是核心。”赵传湖认为,教师对课程的总体设计决定了一门课程的高度,而教师对课程实现方式的技巧掌握,影响了课程所能接受的程度。“不过,话又说回来,无论老师如何地废寝忘食,如何地讲求技巧,如果不从学生角度出发,教学效果是很难得到保证的。围绕学生所想的问题进行内容组织,可能会有好的效果。”赵传湖说,通识课程中多学科思想的交流是重要契机。因为选课学生的专业背景差异非常大,而且学生选课的目的也是不一样的,如何把理论性较强的内容用大家都能接受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卷云如幕,渐厚高云入。湿暖西南风又住,漫洒连天清露。积云轻卷西风,旦夕阴雨再浓。更有北风忽起,且凉且净且晴。”这是赵传湖在讲授天气系统中的温带气旋时,填写的一首词《清平乐·温带气旋》,展示了典型的锋面气旋过境前、过境时和过境后的云和天气现象的变化。理科课堂上霎时间弥漫着一股清新的文艺风,这让不少同学叫好不绝。文理结合的表达方式,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汇融合,竟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让赵传湖眼前一亮,也着实兴奋了好一阵子。课堂教学绝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它也需要一定的策略和设计。“教学设计是课程的灵魂核心,这里面又包含了课程的总体设计和每节课的具体教学设计。”赵传湖说,课程的总体设计需要给出整个课程的思想框架、逻辑主线和情感价值培养思考。不同的课程需要达到的目的是不一样的,侧重点差异明显。他进而解释道,“科学认识天气”具有自然科学类课程的特点,即知识性、系统性强。课程的总体设计从“天气”“认识”和“科学”三个关键词出发,力图综合考虑知识、能力、素养和情感等因素,对课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进行详细设计。每节课的设计则根据总体设计的要求,针对每节课的具体内容进行。赵传湖每节课的设计都考虑到学生学习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也取得了一些效果。在讲台风时他通过河南“758暴雨”的案例分析,结合尼娜台风带来的特大暴雨 (3天的最大降水量达到1600mm),新中国成立后广建水库的时代背景和数百年黄河夺淮对淮河水系的影响等多个方面展开内容,分析了造成这次惨烈的台风灾害的原因,让学生体会到了极端天气事件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人类文明和自然变化的相互作用等,引起了学生的极大震动和思考。这是一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各种信息手段的发展日新月异。赵传湖敏锐地意识到,将课堂知识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展示,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在课堂授课中,他结合“雨课堂”,通过弹幕和课堂测试等督促学生学习,还用当下的一些流行语,把自然科学逻辑严谨的术语深入浅出地解释出来,一下子引起了学生的关注,从而调动起了课堂气氛,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了,课堂效率也就提高了。“当然,课堂气氛的调动是在保证课程内容科学性和完整性的基础上进行的,不能把课程过分通俗化,而失去了课程的知识意义。”赵传湖说,学生上课时眉飞色舞,课后把知识忘得一干二净,也不是课程的目的。在赵传湖看来,真正能够吸引学生并且学有所获的课程,需要不断提高教学理念,“如何把老师的课,变成学生的课,有很大学问”。“科学认识天气”这门课探索利用了网络平台展开教学活动,实践了清华在线网络平台、Bb平台、智慧树平台、微信群等常见的网络交流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果。2018年秋季学期中,他主要依托Bb平台,通过课前发布预习任务,课后进行问题讨论,将课堂与课下学生活动联系起来。逐步实践翻转课堂思想,进一步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这一切都是以学生的需求和思考为出发点的。”赵传湖进一步解释道,教学改革的重点不在于教学方式的改变,而在于以提高效果为最终目的。课堂效果好的课程,必然是老师对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和思想状况都有很好的掌握。在第一堂课上,赵传湖就让学生填写学情表,借此了解学生的专业背景、爱好特长、课程的学习兴趣和目标;并把学生分为若干学习小组,讨论制定小组学习目标和进行分组作业,通过学生反馈和地面观测中的面对面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课程结束后,他会让每位同学与自己学期初制定的学习目标对照,反馈上课效果。课堂是知识和学术交流的平台,更是情感交流的平台。赵传湖珍视与每一个学生的感情,课堂上,面对求知若渴的学生,他传道授业侃侃而谈;课堂下,他与学生打成一片,相谈甚欢。“无论是课堂还是课下,我愿意做学生的大朋友。如果我课上或者课下讲过的一个知识点,曾经说过的一句话,对他们的学习乃至人生产生了积极的作用,那我就很知足了。”(金松)

  • 图片新闻

    图片新闻   为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在全校形成老同志志愿服务的浓厚氛围,展现老同志志愿服务风采,推动老同志志愿服务广泛开展和志愿服务事业持续健康发展,2019年1月11日,学校召开优秀老同志志愿者表彰会,对2018年度在老教协各分会建设及各类志愿服务活动中表现突出的老同志予以表彰。中国海洋大学老教协副会长兼秘书长宋志远、离退休党委书记崔晓雁、离退休工作处处长胡保革分别为27名在2018年度作出突出贡献的老同志颁发了获奖证书。 刘军华

  • 从“无印良品”之争看商标权的地域性

    从“无印良品”之争看商标权的地域性 前段时间在社交媒体上流传这样一则消息:由于在与一家中国公司的商标权纠纷诉讼中败诉,日本无印良品将无法继续在中国大陆使用“无印良品”商标。一石激起千层浪,在网络空间各种言论层出不穷。对此,日本无印良品的官方微博“無印良品MUJI”不得不对这一消息通过正式声明作出回应。声明的大致意思是,该公司“无印良品”商标无法继续在中国使用的情况不存在;所涉及的诉讼判决尚未生效,并且公司已经提起了上诉;在中国大陆境内出现的部分“无印良品”商铺和公司不存在任何关系;作为一个拥有三十余年历史的备受消费者欢迎的品牌,公司将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声明一出,各种自媒体纷纷发布文章对声明进行分析。不过这些分析大都集中在判决尚未生效,判决所涉及的商品只是日本无印良品公司生产的部分种类的商品,以及在其他几场相关诉讼当中日本无印良品二审胜诉等问题上。我们回过头来看之前流传的消息本身:日本无印良品将无法继续在“中国大陆”使用“无印良品”商标。这里必须注意一个很重要的细节:是“中国大陆”,而不是中国香港,日本等其他地区或国家。这意味着,如果日本无印良品是被禁止在其生产的所有商品上使用 “无印良品”商标,且这一判决结果不可改变,其效力也仅仅局限于中国大陆境内。假设你是一个该公司产品的忠实拥趸,在各种代购和跨境购物不断兴起的今天,想要继续购买其产品并非难事。因为商标的保护具有地域性,不同国家和地区对商标的认定和保护的标准千差万别,即使存在商标注册 《马德里协定》这样的国际条约也不能消除制度上的差别。同一个商标,在A国可以受到保护,而在B国就很有可能不被认为是商标。比如有的国家承认所谓 “气味商标”,而我国并不承认。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的日益提高,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一些原先只在一国境内拥有较高知名度的品牌,也开始逐渐走向世界,风行全球。可口可乐、麦当劳发源于美国,在20世纪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军的征程以及冷战意识形态对立背景下的文化输出一步步走向世界,在今天成长为遍布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大企业。其中风靡全球的可口可乐的商标“CocaCola”被翻译为多种不同的文字,如中文“可口可乐”以及日文“コカ·コーラ”,韩文“ ”等,在不同国家地区被使用。而上述的这些文字符号的组合连同英文的商标一道在其被使用的国家和地区也被注册为商标。因为一旦离开美国,可口可乐公司拥有的商标便失去了美国商标法规的保护。商标的地域性的特征要求跨国公司在拓展市场的过程中考虑到一切的商标侵权的可能,否则就会遭受商标侵权带来的巨大打击。日本无印良品在今天遭遇的困境就是这样的。让我们简单回顾一下“无印良品之争”的发展历程:1980年,日本人木内正夫创办了“无印良品”公司,并开始向市场推出一批设计简约,价格实惠的无品牌产品,而这也是“无印良品”的寓意所在。1983年,在东京开设第一家旗舰店。1991年,日本无印良品在伦敦开设了第一家海外专卖店,标志着其开始进军国际市场。2005年,日本无印良品在上海开设了中国大陆第一家实体店。根据《北京青年报》的报道,在2000年左右,海南一家公司向商标局申请了“无印良品”文字商标,并在2001年经商标局初步审定并公告。随即日本无印良品公司便对这一公告提出了异议,但在2004年被异议的商标仍然被核准注册。日本无印良品提出复议,但在2009年得到的结果依旧是被异议商标核准注册。此后争议的双方在法院多次交锋,从2001年起算已有17年的时间。2001年是很关键的信息。因为在2001年以前我国《商标法》确立的商标权取得方式只有注册取得一种,这种情况下“抢注”行为屡屡发生。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个刚刚进入中国市场的外国企业遭遇商标“抢注”是不难被理解的。而且从公开的信息来看,日本无印良品认为自己正式进入中国市场的时间是2005年。在未涉足市场就已经遭遇商标权纠纷的情况下仍坚持进入中国市场,注定了今天的困境发生的几率是很高的。假设日本无印良品在更早的时候就做好知识产权战略布局,在进入中国市场前先行对自己的商标进行注册,防止他人恶意抢注,就能避免商标权保护的地域性限制造成的困境。虽然各国也通过签定 《马德里协定》这样的商标权保护国际条约的形式试图达成一致,但这种国际条约达成的结果与其说是 “一致”,不如说是“协调”,只是在不同国家的商标权保护之间达到最大公约数。而各个国家立足国情制定相应的知识产权制度保护商标权仍然是主流。所以,对于如今正在昂首阔步进入国际市场的很多中国企业来讲,用一句英谚就可以概括“无印良品之争”的启示:WheninRome,doasRomansdo.(作者为法学院研究生)

  • 教学支持中心举办教学主题午餐会

    教学支持中心举办教学主题午餐会 本报讯 教学支持中心2019年1月10日举办教学主题午餐会,邀请美国圣欧拉夫学院心理学教授、跨学科与通识教育副主任DanaGross博士,以教学学术(ScholarshipofTeachingandLearning)为主题,介绍美国高等教育中影响深远的实践以及教学学术研究案例。Gross博士首先介绍了美国高等教育发生的变化和趋势,比如学生的国际化、多元文化的影响、第一代大学生、来自低收入家庭以及学习能力不足;学科和教学方法的进步体现在大数据和神经科学;21世纪世界和职场的快速变化,尤其是从教到学的变化。她分享了本科教育中好的实践原则,包括鼓励学生与教师接触,学生之间相互合作,鼓励积极学习,提供及时反馈,强调完成任务所用的时间,表达高期望值,尊重多样的学习方式。她还以圣欧拉夫学院为例,介绍了以学生为中心、鼓励积极学习的做法,例如课堂师生互动、论文考试、发表文章和提供研究机会、社区服务和志愿者活动以及课外活动。她还介绍了美国高等教育中影响深远的实践以及所在大学如何支持这些实践。教学支持中心副主任姜永玲主持研讨活动。她总结说,美国的教学学术研究比较成熟,形成了基于证据的研究范式,并以此作为教育决策的依据。教学支持中心自2017年开始推动学校的教学学术研究,通过规律性地提供近20余场工作坊、讲座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形成了基于该主题的学习共同体,引发了教师通过实证方法开展教学改革的热情。目前有近40位老师主持教学发展基金项目,通过对教学模式、信息化工具有效性等多个主题的研究,以发现学习效果得以提升的证据。来自外国语学院、工程学院、法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基础教学中心的30余位教师参加本次研讨活动。(常顺)郑鑫:提高艺术素养没有捷径可走最初我们想要采访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郑鑫老师,是出于对她艺术专业出身的好奇。她目前主要承担“动漫基础”“漫画创作与鉴赏”“广告设计与制作”“中国艺术”等课程的教学工作。我们几乎每个人都曾经对某门艺术,如绘画、乐器、舞蹈等有过自己的兴趣和幻想。但大多数情况下,由于中学阶段日益繁重的学习任务和压力,我们不得已与它们渐行渐远,艺术仿佛成了我们可望而不可及的“诗和远方”。怀着这样的感慨,一见面,我们便与郑老师自然而然地讨论起了艺术与学习的关系。谈到这个话题,郑鑫老师表示,艺术教育在我国越来越得到重视,很多非艺术类专业大学生也意识到艺术素养的重要性,更多的大学生选修艺术相关课程,有意识地进行艺术熏陶,提高艺术鉴赏力。艺术素养的提高没有速成的道路,需要日积月累的浸染和熏陶。尽可能多地接触艺术是最好的提高艺术素养的方法,多看艺术展,多去欣赏艺术作品,多参加艺术相关的讲座和活动,多尝试进行一些艺术创作,这些都是很好的感受艺术的方式。作为在校大学生,还有一个非常好的条件,可以选修一些艺术类的课程,在老师的引导和同学们同伴助力下可以更快地提高自己的艺术品位。郑鑫老师自己就在学校开设了一门艺术通识课程“漫画创作与鉴赏”,通过漫画艺术引导同学们转换思维方式,培养艺术表达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不仅进行漫画的理论学习和鉴赏,还要亲身参与到艺术创作实践中去。郑老师介绍说,不管有没有绘画基础,同学们都可以选。课程内容经过了反复调整和斟酌,由简入难,大家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感受到一种创作的乐趣和成就感。谈到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郑鑫老师认为,除了必修的课业学习之外,每个大学生应当具备一些基本的能力,如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的合理规划能力、时间管理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等,这些专业知识之外的能力培养也是至关重要的,甚至需要科学的学习和掌握。尤其大一的学生需要完成两种不同的学习和生活方式的转变,科学制定、规划自己的人生目标,踏踏实实地完成大学四年的蜕变,从容应对未来的生活。此外,要注重培养自学的能力,充分利用学校和青岛这座城市所能给予的资源,扩展自己的知识面。现代社会越来越需要复合型人才,专业交叉融合的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显,在深挖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重视知识的广度,才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采访的最后,郑鑫老师祝愿同学们能够珍惜大学四年的美好时光,勤奋上进,为未来的人生道路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生记者刘涵清 杨小楠)